大腦串綴

林於灝(十四)

  大腦屬於中樞神經,包含三個部份:腦幹(本能區),邊緣系統(情緒區)以及皮質(智能區)。
  在演化的過程中,並不是將舊的組織給廢棄,而是在原有的組織之上,增添幾層新的組織,並在新、舊組織之間不斷整合才形成,也就是說雖分為三個區域,但彼此之間仍有某種連繫存在。
  腦幹最早演化出來,因此位於大腦的最內層、最下層而與脊髓相連結。演化出腦幹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生存,因此腦幹就包含了負責生存所必需的呼吸、心跳、吞嚥等等的控制中樞之外,也會引發飢餓或性慾的衝動,以及打或跑的反應。
  腦幹只會產生衝動,但不懂如何判斷衝動,更不懂如何控制衝動。但是如果忽略或壓抑這些慾望與衝動,就會讓人煩燥,缺乏安全感。
  大腦如果只有本能區,那麼人就不會有群體的出現。因為每個個體只會做本能的反應,就不可能在個體和個體之間找到連結。正因為演化出情緒區,藉著微妙的情緒、情感,才能讓人凝聚在一起。例如因為產生愛慕、憐憫,所以願將食物、用具與他人分享,於是由個體而伴侶而夫妻,於是子女產生,家庭、家族、社會陸續形成。
  邊緣系統位於本能區的外側、上方,這個部份除了是大腦的情緒區之外,也掌管其他隱晦的關聯,特別是記憶。否則情緒產生後又消失,個體間的連繫也就無法延續。這些情緒和記憶,包含正面和負面兩種。
  正面的例如愉悅或喜樂的情緒記憶會驅動再次享用的慾望,也就是說,慾望源自於對需求的滿足。
  負面的例如痛苦或不安的情緒記憶會驅動逃避或恐懼,也就是說,逃避與恐懼都源自於對安全感的懷疑。
  慾望不能滿足,或者恐懼不能消除,就會進一步形成焦慮。這就是心理疾病的開端。
  記憶還有一個特點,可以含蓋五官的感覺。例如聞到食物所勾起的回憶,除了食物的味道(味覺、嗅覺)之外,可能還會有親人相聚共餐的場景(視覺及心理的感受),歡樂的言語(聽覺)……等等,都可能相繼湧現。
  因為本能區和情緒區都有反應性,會在外在的刺激下,由原本的平靜狀態,轉變成「激發」狀態。如果本能區和情緒區同時被激發,特別是在負面情緒下,反應會更為強烈。特別當情緒區的記憶被勾起,新仇加舊恨一起作用,其反應之劇烈不言可知。
  屬於智能區的皮質位於大腦的最外層、最上層。演化出智能區的目的,就為了制衡以恐懼或慾望為基礎的「負面迷失」。當本能區與情緒區,使人對刺激產生「反」應時,智能區讓人「有機會」做出合宜的「回」應。
  為了做出回應,智能區必須先對全盤的狀況有所瞭解,然後經過邏輯思維,才能做出判斷與決策,而這就需要時間。因此,智能區的作業速度遠不及情緒區和本能區。所以說,智能區只有機會做回應。有機會只代表有可能,但不代表一定能。要讓智能區和情緒區做反應之前就及時作出回應,還需要其他的機制來協助。(這個機制容於另文說明)
  現在我們先歸納幾個簡單的概念,也可作為後文的基礎。大腦包含三個部份,由上而下,由外而內,依序分別是皮質、邊緣系統和腦幹。
  如果只考慮和「生」理機能運作的相關性,我們會發現腦幹比邊緣系統密切,而邊緣系統又比皮質密切。由下而上,越是上層,越不相干。
  如果只考慮和「心」理機能運作的相關性,我們會發現,皮質比邊緣系統密切,邊緣系統又比腦幹密切。由上而下,越是下層,越不密切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