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氣行經驗

林於灝(四十八)

  對靜坐者而言,察覺到氣的運行是真實存在的現象,經驗多了以後,就會體驗到「重現性」,也就是氣在固定的軌跡中運行。隨著經驗的增加,就會發現在體內不同的深淺部位,也能體驗到氣的運行而呈現「立體性」。經驗更多之後,還可能發現其他與氣的運行有關的「規律性」。具有「重現性」的「規律性」,便可做為遵循的依據參考。
  在筆者體驗到這些氣的運行現象後,因為想要進一步瞭解,就多方涉獵相關資料。由於在西方醫學中,有關的資料極為罕見,只能在東方的醫學系統中尋找。
  一開始找到的資料是,常見的十二經絡圖以及銅人模型。這種類型的資料,(後來才體會),其關注的主體是,供針刺選用的個別「穴點」。雖然在這些資料上,也可發現在個別穴點之間以「線」連接,但這是「連點」所成之線,並非「真實」存在之軌跡,不能做為循行的參考。
  後來注意到,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以及《陰極十一脈灸經》,內容顯示,古人有關循行感覺的觀察與研究,主要源自艾柱燃燒的刺激所引發,那由「熱」所致的循行性感覺。
  古人曾用河流比喻這種循行性感覺的走行而有十二經水之說,「夫十二經水者,其有大小、深淺、廣狹、遠近各不同」。所謂的大小與廣狹指寬度,遠近指長度,深淺指高度,這就顯示這種循行的立體感。
  而且,這種循行性的感覺在循行的過程中,如果遇到小結節、小疤痕或者口、眼、鼻、臍與前後二陰孔道時,還會出現繞道而行的現象。另外,在受阻部位會出現憋、腫、脹、寬的緊迫感;但在阻滯解除之後,就會像原本受阻的水道又恢復暢通,繼續循行。
 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,循行性的感覺就是古人指繪經脈循行路線的依據之一。而上述的種種情形,也和靜坐中的氣感現象,極其相似,古人的這些經驗,當然可以做為我們的參考。
  有關針穴的理論,可見於漢代內經的靈樞篇。而現代常見的銅人,其表現的主體也是供針刺用的穴點。
  1993年在四川綿陽永興鎮的雙包山,發現另一批漢墓,在漢墓中出土一具木製的人形。這具木製人形和現代銅人不同的地方是,沒有針刺點的標示,而是在黑色的人形體表上,出現以紅漆描繪的經脈路線,被視為是經脈循行的軌跡圖。
  根據考證,這具木人和馬王堆出土的兩種「十一脈灸經」的下葬時期非常接近,都在漢文帝或漢景帝之間,特點是「有線無穴」,可以相互參考,協助經脈循行路線的描繪或架構的建立。
  針刺的目的在於治病,針刺穴點的發現也自有其始源。經過後人臨床的應用與整理,而將某些穴位結合成一組,並將之納入某一條經脈,稱為「穴位歸經」,這是經過人腦處理後的產物,只能算是矯治「病」理的圖譜。
  循行圖和穴位圖完全不同,循行圖不是理論推演或思維的產物,而是客觀內證體驗的表達方式,可說是幾近佚亡了的「生」理圖譜。這一類的圖譜,才是筆者認為具有參考價值的圖譜。另外,我們據此也可以推論,西漢以後的「漢醫」中,真正能夠瞭解體內氣流的人,似乎也就越來越少了,這可能是因為這些醫家根本就沒有「內氣」的體驗。
  漢醫將經脈分成正經和奇經兩類。手足三陽、三陰,合共十二脈,是為「正」經。「奇」經則包含陰維、陽維、陰蹻、陽蹻、帶脈、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等八脈。
  傳統上,奇經八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;如果人云亦云,只要隨便找本中醫的經絡圖譜都有介紹。但是,真要深入研究,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難題。
  漢醫的理論大都源自《內經》,而奇經八脈亦始見於內經,但也分散在素問、靈樞各篇章,並無專文論述。而且只有任脈、督脈與陰蹻,說明較詳,陽維、陽蹻則顯簡略,帶脈則是依附於其他脈之間雜述……。由此可見,在傳統上醫家對奇經八脈的認知及其重視程度的高低。
  第一部有關奇經八脈的專著,相傳是由北宋的道醫張紫陽所著的《八脈療經》。張紫陽,名伯端,另著有《悟真篇》,以「內丹」的角度解讀《周易參同契》而名聞於後世。
  到了清代的名醫李時珍,極為重視奇經八脈,因此著有《奇經八脈考》傳世,書中提到的幾段文字,值得借鏡,分述於下。
  李時珍說「正經猶夫溝渠,奇經猶夫湖澤」,這就顯示「正」經內的氣量少,而「奇」經內的氣量多。因此進一步就可推論,如果要利用氣脈內的能量,從「奇」經比從「正」經就會較多較大;而或許這就是講求內勁的習武之人以及神仙家,會特別重視「奇」經的原因之一。
  書上提到「正經之脈隆盛,則溢於奇經」,這就顯示「奇」經之氣源自「正」經。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,有一個特定的條件,就是必須「正」經之脈隆盛,然後才溢入奇經。只是所謂的「正經之脈隆盛」是何光景?
  前面我們提過,氣行受阻時會出現緊迫感,氣可能在受阻處出現堆積或沖撞的情形。一旦阻塞的情形消失,就可恢復暢行。因此,至少我們可以先認為,「正」經之脈循行「順暢」是「隆盛」的先決條件,「正」經不順暢,就難登「奇」經之堂。
  書上還提到,「內景隧道,惟返觀者能照察之」,這就是說,對於這種氣行規律的認識,必須借助內視、內觀的訓練與培養,才做的到。
  靜坐是一種內在經驗。因此,有經驗的人,根據其自身體驗所提出來的理論,便值得我們借鏡。經驗豐富的人,便是這方面的巨人。如果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,便可以省時、省力而看到又廣又遠的視野。這樣的巨人,固然可能在現代被發現,在古代當然也曾存在。
  像李時珍這種名醫,都要探討奇經八脈,明眼的人很容易瞭解他的體認之深,我們從他所說的「內景隧道,惟返觀者能照察之」便知,而這段話,雖然短短幾個字,卻頗耐人深思玩味,且待後文再做分享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